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活动 > 媒体报道 >

成都书:一曲浅吟低唱的生命放歌 ——读张中信新古体诗集《成都

来源:未知作者: 桥歌发布时间:2018-02-10人气:

 

          天府文化博大精深,如江似海;天府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天府山川风物举世无双。巴蜀作家、诗人张中信酷爱文学,十年前从川东北的大巴山中,来到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徜徉在天府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如鱼得水,畅游尽欢。他在吸收历史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潜心研习,不断深耕,让自己的灵魂在一次次的洗礼中火花四溅,美丽绽放;阅尽天府春色,采摘白花酿蜜,穷尽生命力道,铸造灵魂精华,最后将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蜜汁变成一个个文化符号。近期推出的张中信新古体诗集《成都书》,可谓诗人在天府文化领域中的生命礼赞和诗意结晶。

           纵观张中信新古体诗集《成都书》,诗人紧紧追寻天府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竭力搜寻其在岁月之河中的生命辉光,在那些感天动地的博大文化积淀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寄托,情感上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升华,从而给读者绘制出了一幅幅或波涛壮阔,或感人肺腑,或风光旖旎,或故土相思的人文画卷。

        《成都书》的主基调就是讴歌天府历史文化,赞颂天府自然美景。首篇组诗《天府文踪》,诗人以旅行者的身份,云游四方,遍访天府名山大川,最后聚焦在历史文化名人身上。通过梳理生长或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名人的足迹,勾勒出巴蜀大地的山光物态,从而展示出天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地位。在《锦城怀李白》中,诗人满怀敬仰之情,将“诗仙”李白的坎坷一生作了高度浓缩和概括。“长安忆逐臣,蜀地洗烦恼。”昔日的唐代都城长安,上层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天纵英才的李白本该得到重用,可是却落得被“逐”出京城的可悲下场。一个“逐”字,使我们看见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争斗的刀光剑影和官场的丑恶嘴脸。诗人只有在山水田园,在民风纯朴,山清水秀的环境中,才能“洗”去心中的郁闷和烦恼。

        作者对“诗圣”杜甫更是情有独钟,在《浣花忆杜甫》《杜甫草堂》和《游杜甫草堂》诗中,杜甫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特别是“山河破碎时,黎庶涕泪出”和“蓟北传收日,狂喜谁似公?”两联,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杜甫那种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不是仅仅在缅怀和追思历史文化名人,而是通过这种追思,来反思和探究当前的社会现实,让人们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天府历史文化?如何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继往开来,使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大繁荣,大发展!

 
 

         在《访陆游祠》一诗中,诗人寻寻觅觅,怀古思今。看着眼前崇州新美如画的城市建设,青山绿水,百舸争流,心里无限感慨。于是从心底深处发出了“往昔奔腾去,今宵行踪留。放翁弄潮处,千载数风流”的感叹!是呀,历史已像东流的江水奔腾而去,一去不复还。但是,放翁留下的诗文风骨和人格魅力,却生生不息,时时激励和鞭策着后来者奋发作为,永远向前!

        在赞颂天府自然美景的同时,诗人又将更多的色彩落笔在大成都这个区域內,将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今昔对照中,突显大成都的巨大变化,并且发出了“岁月谁守望?我似楚狂人”的主人翁豪情。组诗《锦西诗抄》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你看:青幽古老的青城山、鹤鸣山,携着中华道教的氤氲和袍服,穿越千年的历史篱笆,在“烟火关离魂”“拔雾见酒幡”中,食着人间烟火,以新颖的姿态,呈现在川西大地上,传播道教文化,祈祷众生万福,让华夏子孙万代“来去皆安心”!当年李冰父子带领巴蜀儿女降伏孽龙,治理岷江水患的情景如在眼前。诗人由衷感叹:“巴蜀润泽地,父子功盖天。”一心为老百姓着想,造福人民的英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爱国、爱民、爱家乡,也是该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组诗《浪子书》中,诗人用怀旧、吟梦、书怀、感事等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一个“浪子”对生养自己的祖国、人民和家乡亲人的无比眷恋和牵挂,充分显露出一个文人的家国情怀。在《自题》中,诗人饱含深情,自陈心迹,有感而发。随着年华悠悠流去,往事如烟,伤情离恨,叫人不堪回首。但是,诗人壮志未酬,家事国事常挂心头。末句“位卑心怀国,年复年年忧”,真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报国之志!组诗《故园六咏》中,虽为思亲、悼亡、祭祖、怀旧之作,但从字里行间,满溢着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谒父坟》一诗最具代表性。这首诗看似简单,没有晦涩的句子,也没用深奥的典故,却写出失去父亲后的异样悲痛,写出了人人心里有个个笔下无的那份独特的感情。让任何一个阅读者读后内心都会产生共鸣。父亲一生在艰难的时局中辗转奔波,养儿育女,辛苦劳碌,却没能安享晚年。诗人赞其忠诚勤俭,悲其命途多舛。于今追思,可敬可爱,却又倍感辛酸:“沧桑空抱恨,绵绵天地间。”用语沉恸至极,令人扼腕动容!

        透过《成都书》,我们还可以看到其别具一格的个人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张中信曾告诉笔者,古体诗有着严格的格律声韵要求,既不利于现代诗人写作,更不利于阅读者阅读。而新古体诗不必拘泥于平仄,不必拘泥于古韵。同时用新诗的现代感来写﹐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点,但不必套用古人陈语陈词,难字僻字。就此而言,张中信尝试并身体力行的新古体诗创作,应该是对古体诗创作的一种改革和创造。

        比如《锦西四季诗》就是古诗现代写法的典型代表。众所周知,锦西浣花溪畔是我国唐代“诗圣”杜甫晚年居住的地方。张中信以历代古诗人为榜样,从中探索出了一整套写诗技巧,并使该诗既有古诗的神韵,又有新诗的特色,读来通俗易懂,又寓意深邃。全诗结构独特,以春、秋、夏、冬为骨架,构成了锦西四季的风景画。特别是《夏日锦西行》最具代表性。开篇就点出锦西的夏天“府河水鸣淙”,然后精选了成都家喻户晓的历史遗迹宽窄巷子和文殊院,以“夜月”和“钟声”衬托点染都市的古风。可谓水到渠成。最后“忧乐天下事,先贤景行中。”从而高度赞扬了先贤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二是避“繁”就“简”,深入浅出。诗歌创作与其它艺术门类有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张中信在新古体诗创作中深谙其道,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比如组诗《成都杂兴》中就有几首很见功底。《过三星堆》仅四句,“三星绝世堆,溪山看彩绘。追梦五千年,秋水几霏霏。”就高度概括了三星堆5000年的悠久而漫长的发展历程。因为三星堆是迄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绝非一首小诗的描写就能完成的。诗人妙就妙在运用避“繁”就“简”的写作手法,没有正面去写三星堆的发掘过程、文物的丰富多样和具有的历史价值等,而是以“三星绝世堆”一语带过,此诗看似语不惊人,实乃深入浅出,寓意深长!《夜游锦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锦里是成都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为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锦里是当今中外游客感受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对锦里的书写,诗人避开宏大的场面和繁华的历史景象,仅仅抓住其中一点由此挥发。“夜市闹喧喧,锦里客影翩。”不写白天,只点夜市。一个“闹”字,就把锦里夜市的繁荣、热闹场面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诗人用新古体诗的形式,绘制出了一幅当今中国太平盛世,人们其乐融融,过着闲适温馨生活的真实画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就是张中信诗歌版展示的天府经济社会宏大场景的《清明上河图》。

        三是信手拈来,直抒胸臆。《成都书》中的诗,均为五言古风,绝句,短小精悍,结构雅致,看似不经意间的随性而发,细嚼后深感浓烈甘纯,其味无穷。组诗《蒲江感怀》就属这方面的代表作。蒲江在成都的众多区市县中,表面看历史文化并不十分突出,诗人通过深入访询,终于发现不平凡的所在,并且写下了感人的组章。《忆罗炳辉将军》,诗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一提笔便直接盛赞罗将军的彪炳英名。“当年争战地,将军英名传。”紧接着用“挥师”和“奇兵”叙写将军的英勇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伫立在昔日的“争战地”,满怀深情地告诉人们,“烟波苍茫处,犹自听硝烟。”多么及时的提醒啊!一个“听”字用得十分巧妙。因为硝烟是用眼睛看的,这是不用“看”,而是用“听”,让人感觉到当年革命将士的拼命撕杀声仍犹在耳!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既是缅怀革命先烈,更是提醒我们不忘初心,不忘革命先烈未尽的事业,还要继续努力奋斗。

 

 

        张中信深谙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核,在继承古典诗歌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新古体诗语言风格。细细品读张中信的新古体诗,音步和节奏都是非常和谐的,给人一种有条不紊,跌宕有致,抑扬错落的空间美感。可以说,他的诗歌语言本身的频率和张力已经赋予了音乐的神韵,形成动听的音乐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从古到今,被传唱的诗歌都是因为接近口语而活着,这就是诗歌口语化的魅力所在。笔者认为,口语诗的语言是高像素的写作。一首好的诗,大多在内心有一个灵感的碰撞,被诗人一下子喊了出来。读张中信的诗使我感到,现如今写诗的人不少,但好诗却不多。特别是一些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要么生搬硬套,用一些深僻的字词假装门面;要么用一些花拳绣腿的伎俩,自以为是,不知所云。张中信的诗来自于民间,一直生活在民间。他一直在找寻生活的呼吸,一直在给诗歌寻找一个氧吧之类的平台,让自己的诗歌通过口语活着。特别是他的一系列描写川西坝子农村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接地气,而且充溢着泥土味。我想,称张中信 为当代“新山水田园诗”创作的领头雁,似乎一点也不过份!

        阅读张中信《成都书》这些触及心灵的新古体诗,不仅使阅读者能够立体的、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天府历史文化的神韵风采,而且可以抵达一个诗人诗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去感受和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灵魂闪电,以及发自肺腑的浅吟低唱的生命放歌!

作者简介

        桥歌 (本名乔德春),四川西充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省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四川法治文化》杂志副主编。长期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影视剧本创作诸方面均有涉猎并收获颇丰。已在省以上报刋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公开出版(或与他人合著)文学著作9部;其中多篇 (部)荣获全省、全国奖项,其业绩已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和《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等文献之中。

zgyt@vip.163.com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Copyright © 中国亚太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624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