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机构动态 >

汉族民间舞“翻山铰子”的文化源流与舞蹈特点

来源:王沪川作者:发布时间:2017-03-16人气:

一、“翻山铰子”的文化源流
      “翻山铰子”起源于原达县地区平昌县(今属巴中市)七涧岩,建国前主要流行于平昌和相邻的营山县部分地区,建国后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渠县、通江、南江、巴中等地。“铰子”曾是巫师跳神驱鬼时使用的法器,铰子是一种特制的铜质小钹,表演时艺人挥动双铰,收放系带,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铰子的主体部分直径约15~16厘米;铜片厚度较薄,约2~3毫米;中间突出部较小,直径约5~6厘米;另有系带,一长一短,由丝绸或鸡肠带制作,长者30~35厘米,短者15~20厘米。
   在很早以前,每当居民逢灾遇害时,就请巫师击着铰子用各种优美而风趣的动作来取悦鬼神,使之不再为害,后来逐步由娱鬼神变为娱人。人们在办红白喜事时,请专门的艺人入院表演。据传,当地凡迎娶新娘都要有吹打铰子的队伍相随,以壮行色。而当地多山,吹打和舞蹈必须在翻山越岭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得“翻山铰子”。从“翻山铰子”的动作名称如“观音坐莲”、“老生拜月”、“白鬼穿裆”、“白鹤亮翅”、“青蛙晒肚”等来看,无不反映出它在相对原始、封闭的山区生活和文化中打下的深深烙印。
   民俗文化薪火相传,原生态舞蹈的传承离不开人,如果要让它具有活力、焕发青春,就必须与所处时代接轨,而这个时代提供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影响着传承的水平。从“翻山铰子”的传承来看,它也遵循着这一规律。最初“翻山铰子”是为了满足人们祭祀、驱鬼神等精神需要而产生和形成的。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翻山铰子”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由早期的部分迷信职业者言传身教,逐步演变为由民间艺人所掌握、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舞蹈形式。在文革时期,由于其源于驱鬼神的“迷信”色彩,一度被列为“四旧”加以破除,几乎灭绝;但由于它植根于民间,深受文化生活贫瘠的山区群众喜爱而得以流传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营山、平昌一带非常活跃,有“离了铰子不送亲”的俗语。“翻山铰子”在它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如:道具由“短绳铰子”逐步发展为“长绳铰子”,由简单的翻、转、击、擦等基本动作到丰富多彩的新套路,在“平地铰子”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平台铰子”、“高台铰子”。音乐由单一的击铰发展为与唢呐、锣鼓等组成合奏,表演形式由最初的田间地头表演发展到个人参加调演,再到集体舞,直至发展壮大为大型广场舞和舞台舞蹈,由最初的娱鬼神发展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二、“翻山铰子”的舞蹈特点
    “翻山铰子”是汉民族舞蹈中十分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直接反映了巴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经过长时间发展,“翻山铰子”根据铰绳长短主要分为短绳铰子和长绳饺子两种,绳子越长难度越大,现在艺人一般可打1米多的长绳铰子。根据表演时可在平地和桌凳上表演又分为高台铰子、平地铰子和异形铰子。高台铰子是在桌凳上面上下翻转表演,融合了许多民间杂耍因素。异形铰子是双手一副铰子,腰上绑一副铰子,双腿膝间绑一副铰子,手持一副铰子击打腰和腿上的铰子,难度很高,学会的艺人也很少。
   无论何种铰子,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有40多个动作。由这些基本动作组成的“翻山铰子”舞蹈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往复的动作。“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覆去相互击打而舞动。动作不停顿,不间断,形成循环往复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度的作用,这种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
   第二,对称的动态。打叉动作多左右左、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化,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上身的前俯后仰,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部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势,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为豪放。
   第三,均衡的节奏。在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达到20~30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187是合着2/4节拍,一拍一次,从容不迫。但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显得别有情趣。
    “翻山铰子”虽然舞蹈特点大致相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自身爱好兴趣的不同,以及流传地域的广阔,形成了四个主要流派:一是郭派,吸取民间巫师祭祀动作和民间杂耍的表演手段,头戴面具,动作滑稽,诙谐风趣;二是谭派,动作刚毅有力,粗犷豪放,套路变化清晰,舒展大方;三是吴派,动作优美、抒情、豪放,长、短绳铰子套路变化自然;四是岳派,动作优美,婀娜多姿,动静结合,不拘于传统表演模式。“翻山铰子”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固定和成熟的表演模式,并根据不同活动及活动的不同阶段形成多种礼仪,既有源于对古代巴人舞的继承,也有对戏曲、曲艺、杂耍的借鉴,还有对巴蜀地区民间吹打乐的直接引进,因而具有巴蜀舞蹈、音乐、戏曲、曲艺、杂耍的多种特征,豪放粗犷,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可观性。加之表演道具单一,音乐简朴,场地随便,气氛热烈,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
三、“翻山铰子”的保护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娱乐生活大大丰富,“翻山铰子”也和其他一些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生存危机。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巴人文化特征和独特表演形式的“翻山铰子”,就成了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何民间艺术的发展都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都需要不断创新。创新不但是民族生存和事业发展的灵魂,也是艺术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民间舞蹈是“原生态”文化的结晶,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些“原生态”的艺术呢?那就是要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挖掘、简化、突出、改编、创新。既要保留“原生态”的原汁原味,又不能脱离现代的审美要求。从目前广受好评的“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中,可以看出“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可观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云南印象”敢于使用“原生态”的理念,将最具原生原创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大胆拓展创新,精心进行艺术包装。风格地道纯正,表演气质淳朴,情感自然真挚,发自内心的艺术流露而非纯粹的外在“表演”,以及其独特的艺术品质,使“云南印象”成为民族民间艺术创新的良好范例。由此,笔者认为,在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翻山铰子”时,也应该将“原生态”与时代性紧密结合,不仅要继承、保护、重视它的“原生态”,从中吸取营养,而且要赋予新的内涵,使古老的民间舞蹈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喜爱它。那么,如何将这一工作做好呢?
   首先,“翻山铰子”应保留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风格和特点是民间舞蹈的灵魂。因此,在保护和发展“翻山铰子”时,首先保留下它的原生之“态”,才能使它“形”在,才能使它“神”似,继承“翻山铰子”的风格特点,才会有“灵魂”,才会使民间的成为大众的、原始的成为时代的。
   其次,“翻山铰子”应进一步加强舞蹈化和表现力,使之更具时代性。舞蹈本体,也就是舞蹈动作语言,是用人体动作、姿态来体现的,重在人情的抒发,要自然、天成、纯真,而不是一堆躯壳的动作。如果一味追求外在形态的相似,就会显得相对陈旧与固定。保留原生态而不敢大胆提炼和改造原有素材,就会把“翻山铰子”赖以生存的基础全部剥落。因而,绝不能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临摹,而必须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重新整理创新,要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创新发展。当今各艺术门类都离不开学习、借鉴、融合,芭蕾舞和现代舞共融,古典舞与芭蕾舞共融,各民族的民族民间舞也在互补,“翻山铰子”也应汲取其他舞蹈的精华,使之更有表现力,更具观赏性,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其三,开发“翻山铰子”,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民间艺术逐渐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它的票房价值不高,没有票房就没有欣赏者,在市场上就没有位置,就与所处时代不相符,抛弃时代必然被时代所抛弃。只有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并在市场中实现,才会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如何使“翻山铰子”得以继承和发展,走向市场,打造品牌,产生更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笔者认为,只有在进一步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将“翻山铰子”与学校的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组织一批舞蹈工作者对“翻山铰子”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作为特色课程纳入高校舞蹈课堂之中。还可与群众性文体健身活动结合起来,使之由少数民间艺人的表演逐步变成众多群众的参与,才能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把“翻山铰子”与旅游文化、文化市场等结合起来,在旅游风景区组织“翻山铰子”特色表演,同时推出与“翻山铰子”相关的富于地方特色的其他民间艺术如绘画、剪纸、竹编等工艺品、纪念品,才能产生更好的价值而为社会所用。
   作为与人类相伴的原生态舞蹈,只有合理的拓展与创新,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元化、多种渠道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路子,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增加投入,加大宣传,造成影响,才能把“翻山铰子”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动其向前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保护。

 

摘自《评论四川》艺术评论部分


zgyt@vip.163.com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Copyright © 中国亚太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624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