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机构动态 >

李华的诗盐志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7-03-15人气:
李 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自贡市作家协会主席,自贡市文联原副主席。1976年始发文学作品,现已出版、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海南省优秀图书奖”、“浙江省优秀图书”、“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参加过中日儿童文学座谈会、海峡两岸童诗、童话座谈会,并被聘为两届四川文学奖终审评委。
 
李华的诗盐志
                                           
——李华的创作转型和故土情结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雄踞川南,钟灵毓秀,物华玉宝,人杰地灵。以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食之府蜚声中华大地。
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性开发的盐都,自贡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与明清,抗战时期达到顶峰。赢得了盐都美誉。从此,为民族血液输送养分、为民众生活调理滋味。其顿挫钻井技术,被称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又一大发明.
与发达的工业文明伴生的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两千载井盐历史、八百年彩灯文化、亿万年恐龙遗址、三百年川菜源流,展示着世界最古老井矿业都市最厚重的盐文化遗存风采。
 
1
 
         2009年7月31日,自贡市举行了“乡情如酒:李华诗歌作品研讨会暨乡土文学创作座谈”。市委常委、秘书长谭豹,市文联主席刘蕴瑜参加了研讨会。
         李华现为自贡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36部,关于本土文学,已出版《名城自贡》、《民间语盐》。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自贡人,我自始至终保有‘自贡情结’。”谈起自己的诗集,李华如是说:老自贡一天天在消失,新自贡也说变就变,怎么来记录这一切?怀着这股浓烈的“乡土情结”,我创作了这本诗集,更是对故乡的一种倾吐,也希望阅读的人增加对自贡的了解,有所收获。
       讨论会上,不少省作协、各地市的文学专家对李华的作品给予高度关注和肯定,“在李华的作品中,他用质朴的语言方式表达了尊崇的心意,让人阅读起来格外真实、动人,”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曹纪祖认为,作品很好地展现了自贡这座城市的民风民俗及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对自贡旅游、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来,李华立足本土,完成了系列作品:《名城自贡》、《民间语盐》、《沿着自贡诗歌地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好评。
李华曾以儿童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赢得了作家桂冠。他的《小鸟喳喳》、《孤鸟》已成为儿童文学精品。可就在儿童文学可以赢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新世纪,李华却悄然告别儿童文学,倾情于城市发展史和人文积淀史,从社会的深层面去书写和吟哦。
        李华诗人气质很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富顺老家县文教局就召开过一次专门会议,就他的一组朦胧诗展开过争论。从那以后,我们看到李华的作品多是儿童文学作品。
       从写诗到写儿童文学应该是李华创作的第一次转型。近年的创作则是他第二次转型。两次转型,都源于作家的自身气质,充满主体精神的自我矛盾和解构。
       盐都自贡在历史上曾经十分辉煌。每当民族历史行进到关键时期,自贡都最勇于担当,上联中国皇帝餐桌,下养西部几亿人口,是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命场。上千年的盐业发展衍生出厚重的盐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优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有些作家总是去追求时髦的流行风,认为写地方的东西没有影响力。孰不知越地方的可能越有特色,也可能越是世界的。
        自贡最缺乏的是反映本地风情和时代精神的大气作品。
        李华本土作品中传达出浓厚的盐都情结,反映了他精神家园的认可和返璞归真。近几年来他心无旁骛,尽可能从盐文化的窖藏层去发掘整理,把自己认可的精髓形象地展示给世人。
       初读《民间语盐》,便感觉书中弥漫着一种粘着而浓郁的泥土香兼盐巴气息。文化研究者们总是想从微观中提炼宏观的东西,而作家则是留心那些细微的生命元素。李华正是通过散在四荒八野的盐文化细节,从根本上去复活,去形象,去原生态,使得每一种盐文化集群都能立体行走,展示各自的生命态。
        细读《民间语盐》,感觉李华就像诚挚的收荒匠,把走街串巷收来的古物件一鼓脑儿带回家,以诗人、作家和画家的灵性眼水去淘汰伪劣,刮垢磨光。有人说李华作品是寻根文学的翻版。是的,李华是在寻根,但不是寻根文学的简单反转。他的寻根不是作秀,而是满怀崇拜式的虔诚。看看《民间语盐》中,哪一个章节不关联着盐都的家短里长?在《盐都喝酒》、《食牛一族》、《前后盐都知多少》、《腰门时代》、《怀念僚人》、《滋味》等叙述文字里,不难体味到作家骨髓里的故土情怀——
       “本以为从自贡到盐都,好近好近,近得就是挂块城市名的牌,可蓦然回首才发现,这样的路好远好远,远得一个城市名远远不可以承受之重,……曾经不吐不快的井,说沉默就沉默了,残存的,已经化为沧桑的井眼,把眼望天,聆听哪怕是世界杂音中一掠而过的,呼唤盐都的那缕轻音。那些卸甲的井架,完成最后的叹息,已查不出它们姓什名谁……。”
        字里行间,抒发了作家对故乡厚重的历史情感。
 
2
 
        几年前,一位网友贴出国家一级作家、《诗选刊》编辑部主任,女诗人赵丽华的12首废话诗,它们的字面意思非常浅显,就像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大白话断行。随后,这些诗风靡各大网站,被网友们疯狂抨击和迅速模仿,并将这类诗命名为“梨花体”。网易文化频道也由此制作了一个“作诗机”,声称只要输入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诞生一首“梨花诗”,为全民作诗推波助澜。
        随后,具有相似写作倾向的诗人杨黎发表博客文章,鼓励赵丽华站出来。
       接着,杨黎组织“支持赵丽华、保卫诗歌”朗诵会,诗人苏舒菲突然脱光衣服“裸诵”。这一举动使得朗诵会被迫结束,苏舒菲脱衣照也在网上广泛流传,引起巨大的不解和谩骂。媒体和观众从对“梨花体”的关注转到对诗人形象的关注,以及对诗歌本身的问题、诗歌与大众的关系的关注。
        诗坛里“混”的人鱼龙混杂,致使网民把矛头指向整个诗歌界。
        诗歌被恶搞了。许多从来不读诗也不写诗的人也加入了“梨花教”,突然有了“表达欲望”和“创作热情”。有网友在模仿作《哦》中写道:“哦/我/看了/笑翻了/看完了/才发现/我也可以是诗人的/因为——/我会用回车键”。
        在绝大多数普通人心中,“诗歌”和“诗人”的概念都是万般神圣的,而当人们突然发现在“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身上都找不到这种神圣感觉的时候,恶搞成为必然。
        在推出散文集《盐都语言》后,李华又推出诗集《沿着自贡诗歌地图——我的诗盐志》,其实是他钟爱的盐文化的进一步拓展,他让文字都带上咸味,已经属于特色文学。
       《沿着自贡诗歌地图——我的诗盐志》是一部选题诗集,它显然经过了一番用心良苦的筹划、艰辛的写作和精细的集纳。
        李华这部诗集是献给自贡建市70周年的礼品诗,收入的65首诗就像65朵礼花,65个乐章,65幅图画,字里行间浸透了对城市的深沉热爱。
        对李华的这部诗集,社会反响呈现多元化。褒和贬不绝于耳的并存,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也不失一种创作上的探索吧。
        在《沿着自贡诗歌地图》里,作家的故乡情结依旧浓烈,然而却是以一种新的角度来倾诉,用韵语唱出了对故乡新的赞美。作家的审美视角已经越过历史的天空,自然而然与现实时空链接了。此时,你不可能再武断地说这些作品是单纯的寻根文学了吧。李华的故乡情结既有怀古的,也有现世的。李华追寻故乡的文化精神尤如在追寻人生的终极目标。他钟情盐都文化,痴迷盐都文化。故乡情浓似水,汩汩地从作家胸中流淌到方格内,流淌到键盘上,流淌到读者心田里。
        盐都自贡,是李华身的归宿,情的渊薮,爱的巢穴。他已经把自己的悲欢离合了交付了这座城市,融入了这座城市。所以,这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景一物,古今掌故,风俗人情,生产生活,都事无巨细地荟萃在他的诗行。最可贵的是他在这座城市里的行吟说唱,没有恋栈在高台华宅,而是徜徉在下里巴人出入的民间。他既弘扬主旋律,也广采山野风。无论是人面桃花,茶肆闲话,还是风流风云,世俗交友,旧韵新声,都在他的笔底缠绵情丝万缕。他俯仰古今,往返远近,双眸闪烁着陶醉的光芒,真个是爱到深处成诗行。
       在《替江姐守好故土》一诗中,他激情难平地吟叹:“替江姐接受好故土/江家湾的老乡/不敢忘却/那面含泪刺绣的红旗/每天把好锄/深翻着共和国的土地……” 这里,一颗诗心的英雄崇拜情结,化作了一片扩散不休的敬爱涟漪。
       在《咋了 老子娶的就是这种婆娘》中,他把体力劳动者称心如意的幸福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既然成了她老公/那就老老实实接受侍弄吧/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忽然发觉/咦  腰板直了  胆儿壮了/再重的盐担担压在肩上/桩子稳得起  不摇  不晃……”那放下扁担回家天伦之乐的壮汉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使李华的心灵格外滚烫,诗句里充溢着蔑视冷漠、冷酷的高傲。读过李华的诗集,不难理出贯穿始终的主题:那是一条激荡颤动的爱之心弦。
 
3
 
        诗歌自民间而生,不知何时成了小众的玩器,而最终它的再生与复兴,还将自大众凝视的目光里汲取新的生命之源。 
       相当长一段时间,诗集成了最不畅销书,甚至许多报刊把诗歌关在门外,这不该怨怪读者的平庸,而是在怨怪作者过于“高贵”。
       李华的诗集,做出了由文本向人本、由文房向文化、由沙龙向民间靠近的不懈努力,他亮出了自己“诗盐志”的旗帜,试图使自己的诗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显然,他考虑到了自己作品可能征服读者、可占有市场的“量”,他在追求最大化的读者群和最大化的市场圈,一览他诗集纳入的篇什和诗篇表现的内容,就足以了然在心。
      李华做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请读《今夜登龙凤山  有戏》里的描述:“我要选个最好的坐向/欣赏城市布下的万家灯火/想象每户人家/那种亲密如常的细节”,作者的笔下写实了自己的陶醉和希望:“我要把世间一切/全往好心情上引导/丝丝入扣  妙趣横生/万般愉悦”。
        他在观赏风景,也在观照艺术。
        细读李华的诗集,你会觉得它的篇什,不但异彩纷呈,而且囊括的世相容量很大。且看,在《像自贡这样的城市》里,作者似乎欲制作城市的史诗;又看,一首《崇敬一位号子收藏家的满头白发》,作者似乎在描述一个人的命运。再看,而《高敏时代就这样自然到来》一诗,作者似乎在弹唱一支赞歌。
        李华像写论文一样写诗,像写小说一样写诗,像写散文一样写诗。他走进了阅历丰富的生命秋季,不只在收获果实,也在尝试做反季节的耕耘。这样,他的诗集便成了一个特殊的试验农场,他从不同的角度论政论文,品酒品人,赏景赏戏,追古抚今。他的诗与时下流行的“现代派”、“先锋派”等诗人化“实”而“虚”的高深手法迥异,他不寻求那种读者不知所云的玄妙,像成熟的稻穗朴实地展示出沉淀,给人最直观的审美印象。
        李华在《今天心情不错》中写下:“我要领略咎由自取的折磨/隐去这身虚浮的轮廓/权把宠辱一并输入存折/直抵真实/颠覆所有的矜持与羞涩”,不妨说是他探索诗道的自我写照。
       李华无疑是试图创作大众化的现代民歌,用世俗的语言来描绘世俗的场景,在《隔壁住着张花脸》一诗里,他这样讲故事:“对了 张花脸不只是唱戏/还要倒尿罐 倒渣渣/扯起他那个沙喉咙乱喊/二娃  你狗日的跑哪耍去了哟/还不给老子滚回来爆肚子”。这样的诗歌,分明表现的是一幅鲜活的世相图。
         李华以《民间语盐》的姿态,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吟哦——
         “谁把我心灵深处的盐卤汲了出来/谁把我五味杂陈熬炼成纯白色结晶/谁把我柔弱固执个性摆上了色彩斑斓的货架/谁把我调教得如此稀少如此知趣 如此/自我安慰 有盐有味/自贡 我真的无话可说/生于你怀 我就是你/坐不改姓 行不更名的/儿子”。品味这些文字,你一定深切感受到他对故土的书写是刻骨铭心的,是呕心沥血的,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必不可少的作为。他在《北京 北京》一文里如实写到:    “在这块生生息息闭着眼睛走路也撞不破鼻子错不了人家门户的盐卤之地,我不知为多少人的远走高飞送过行”,“我只配是在生活常态中温吞水似的度日如年,慢慢咀嚼感受体味所谓的酸甜苦辣”,“ 每天檀木林五星街沙湾加上汇东汇西什么的,以及后来的光大街马吃水一时之间竟成了我的必修课。它们联合成365套组合拳24小时不间断考验我的意志和耐力。同时也是在处心积虑地培养我的长留之情。我服了。彻底地服了。”一个作家对居住地的彻底臣服应该说是一笔巨大财富。鲁迅的三味书屋,沈从文的湘西,肖红的《呼兰河传》,都是故土情愫的文学经典绘本。但愿李华,在这一点上渐次磨砺出自己的文字光辉。
 
      重庆出版集团常务副总杨希之在评及他的诗集《沿着自贡诗歌地图——我的诗盐志》曾写道:“我觉得,从浅的方面说,它是‘关于盐都的记忆’;从深的方面讲,它则是一部小小的‘史诗’,是我们走进自贡、走进自贡人心灵的钥匙和‘地图’。”这个评价不是溢美之辞。
 
4
 
        自贡因盐设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仅仅两千载的盐熬制,就有永远道不完的话头。天车直指云天,盐卤备受煎熬,担夫如蚁,人流如织,“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一种文化的固定载体,一种时代的见证,一种城市的特定指向,它登高远望,独秀于城市之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民间语盐》)作者认定了自贡,深情了自贡,或许还拔高了自贡。因为自贡在他,就是全部,就是遥远和现实,就是日日夜夜,就是血脉家庭。
        他是自贡的后生,城市的古典与现代、生机与凝重、坚守与接纳就这样纠结缠绕在作者心底。总的来说,作者笔下的自贡是一座消失过后被呼唤被重新描述的自贡,它的辉煌只闪现在字里行间和分行排列中,只闪现在作者极大的深情和遐想的延展里。李华的作品凸显就是自贡人和这座城市的成长史和心灵史。
        先看题材的丰富性。《民间语盐》和《沿着自贡诗歌地图》涉及的题材十分丰富,包罗万象。作家从远古写到当下,从富顺写到沿滩、仙滩、三多寨、西秦会馆、张家花园、张爷庙、龙凤山,从豆花到泡菜、火边子牛肉、提兜牛肉、牛屎巴,从自贡原生居民僚人到借地而谋生的地主、资本家、刘四娘、卖膏药的、民间艺人和血脉相连的家人,从优秀的历史人物到革命人物、当代人物。他们共同编织了一个立体的多元的叙事空间。
        叙事散文《五妹》以家人为题材,再现了特殊时期那种看似淡远而又浓烈的血肉亲情。“我”对五妹的回忆有温情的流露,有对现实的愤恨和无奈,流露出“我”来自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忏悔心理。
       《回望少年》如同一首长长的散文诗,用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情真意切追忆着少年记忆中难忘的生活片段,韵味悠长,回味无穷,将难忘的人、动人的情、可爱的乡土、心酸的往事凝固成了永恒。
        而在《沿着自贡诗歌地图》中,诗人从单一的亲情荡开,把心交给了背景,在过去和现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背街背巷,看见“那些被喝成了碎牙状的茶船/挤在茶垢黝黑的筲箕里/依然保持着如痴如醉的状态”因此诗人觉得“有些早就遥远得不能再遥远的事/有些甚至早就支离破碎的事/太需要谁去担当浮想”(《像自贡这样的城市》)。于是诗人沿着自己为自贡描绘的“诗歌地图”出发了,走向远古,看见“我们的恐龙/把痛苦贡献出来/成堆地贡献出来”(《脚,一步步向远古移近》)。诗人来到盐井旁,看见“杉木井架立于盐都/立久了 立精了/立得一辈子不放声/还以为自己天生就缺失声带”。这时,诗人见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号子收藏家,终于听到“是他/那个吸过劣质烟的歌喉/让高粱酒浸泡过的歌喉/喷出了久违的号子/原汁原味的/属于盐都独有的号子/再次为这个城市播放了/带声的记忆”(《崇敬一位号子收藏家的满头白发》)。
        题材的丰富为主题的多样和深刻奠定了基础,作者深情的爱和独特的语言为自贡这片神奇的土地书写出了丰富的精神内核。
        流淌着力量的风俗画卷,是作者掌控作品成功的重要途径。与乌镇的乌篷船和湘西的吊脚楼不同的是,自贡是一处“堪比欧洲/不 甚至超越欧洲不知多少倍的大工厂”,它“如此悄然独特 轰轰烈烈/人头攒动 摩肩接踵/人人不再做无聊悠闲/而是劳作 发财/用汗珠和脚步/组合农业国变奏曲 一章章/浑厚 激昂 跌宕起伏”。“山西客坐不住了/陕西客也坐不住/所有梦想者/不管南方的 北方的/骡马们就这样上路了/于是 浩大的这们 那们/一路风尘 一路坚韧/汇聚在杉木做成的井架下” (《怀念自贡  怀念自贡资本家》)。井架和盐卤让无数农人成为篾匠,篾匠也成了城市的风景。“他们也绝然想不到/蔑刀会有这么大的力量/会把城市剖开/剖成一节一节/最后又由他们自己来接通/盐都 实际上/就从他们默不作声劳作那一天开始/就算被占领 被统治了/漫山遍野 都是他们的杰作/他们一直把这一切/做进汉语言学家的词典/从此一种叫枧管的工具/被发明出来/登上大雅之堂/竹器时代 就这样盛装盐都/输出盐都”(《令篾匠占领盐都》)。枧管把盐卤输送到每个灶,场,盛进遍布城市的锅里,火让卤水破茧成蝶为纯白色结晶和上乘碎银。在这个城市“火是它激情的灵魂/它把每一灶燃烧演绎成硬道理/这座城市腰缠万贯的时候/是火最旺盛的时候/是燃烧点达到最充分的时候”(《燃烧也是硬道理》)。
       盐锅已不止是城市的风景,它与火一道成为城市的灵魂。“城市一下就热闹起来/到处都翻滚着煮沸的声音/噼啵 噼啵/盐都交响曲其实就是这样/伴着锅们无休止欢闹/激昂式拉开序幕的/半城以上的汉子/便裸了上身/忙不停地观火 添火/完成过场及搅拌的各种规定动作/有人因此说/锅们对盐都/是主宰 是掺和/反客为主/统领着每个灶 场/连同统领每一粒汗水/和每一声呼吸/还有那条曲曲弯弯的盐井河”(《锅们的城市》)。谷草是这座城市的另一道风景,这是“一个多谷草的城市”,“城市床在呼唤它 想它/还原田野 还原收获与牧歌//城市牛也在想它/只要是还能亲近谷草/做一条绵榨的城市牛/才耐得住寂寞。”它还“蜕变成脚下船/那些穿了草鞋的盐担担/一个个健步如飞/硬是把一所前所未有的盐都/给担了起来”。草鞋成为城市动力及足迹,无方向状对外辐射。干活累了,就到井场角落刘四娘酒店喝酒,直喝到月上树梢,酒醉人酣,都说刘四娘的酒好喝。顺道再去王妈的泡菜店买上点泡酸菜、泡海椒、泡苦瓜、泡豇豆、泡大蒜、酱萝卜笼、豆腐乳、甜米酱等。有空到竹棚子喝喝茶,到川主庙听听戏。积存好精力到马房街赶骡子,到釜溪河撑船,于是“一河盐船/撑得釜溪河/整天依依呀呀”(《盐韵》)。草鞋去到的所有地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向一点,指向盐场旁的家:“与井架为邻的女人/才算是真正自贡女人/真正的自贡女人/每一天都一如既往地/把与生活有关的氺/泼进寂寞无语的盐场/藤萝就这样被滋润了/草棵就这样被密布了”“洗净的 五颜六色的衣服/被晾进盐场的时候/一副共生共长的自贡和谐图/才算徐徐展开”。
       “观风俗之盛衰”,是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作者笔下的自贡风俗画卷昭示的是这座城市的明朗性格,凸显的是这座城市的雄性魅力特征,渲染的是这座城市的硬派和力道,吟哦的是这座城市的朴实善良和温情豁达,展现的是这座城市的和谐宽泛,以及纵深绵延。
       除此之外,李华对土地、资本、发展、幸福等的沉思和追问也引人深思,不容忽视。作者朝拜文庙时,“又想起肖地主/想起一地稼穑和纵横阡陌/想起东方这个农业国/有关地的宏大叙事/同时也想起一句旷世追问/苍茫大地 究竟/需不需要谁去主沉浮/假如我们都缺少做地主那根神经/或者都不去做地主/历史 会是什么个样呢。”“地哦 在你之上/哪一条才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寻找那个姓肖的地主》)
       诗句中有对土地的慎辨,对传统的反观,对发展的诘问,有着强烈的政治考量和批判,警醒着个体和权势行为善待土地和构建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是总的基调,意在礼赞劳动和财富。作者尽情凸显的是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财富神话,点染的是资本在这块带农而生的土地上产生的种种传奇,写意的是建立在大量手工业基础上的中国内陆工业初期盛况。
       在艺术表现上,李华也能酝成自己的风格。诗评家曹纪祖说“李华的诗生动传神,包孕哲理,叙述式的抒情中,颇多灵气。是灵气给文字以生命,使作品魅力无穷。是灵气让写作常写常新,永远让读者收获感动。 
 
        一个作家,究竟有多少故土情愫,这是评论者无法估量的。作家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对故土情愫进入缅怀、仰望并自然流露、倾吐,也是评论者难以确定的。唯一能确定的是,李华的乡土叙述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的
       作家意西泽仁在《序李华诗集<沿着自贡诗歌地图>》说“李华把他的这部诗集称为‘诗盐志’,很有意思。看得出这是一部有准备、有积累、有思想、有追求的诗集,李华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他的诗给人一种凝重而大气的感觉。”
         诚如诗人曹纪祖所说《沿着自贡诗歌地图》是“献给家乡的一份心灵厚礼”。   
作者简介  
 
周云——
        原籍四川省云阳县,下过乡,当过兵。1985年以后在自贡市《自贡日报》社从事新闻编辑、记者工作。
         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度曾任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聘任作家。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写作。有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青年文学》全国各地报刊。
         报告文学集《青春四重奏》1993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诗作编入1993年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丛书诗歌卷》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老工业城市改造与对策研究》(与人合著40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散文集《秋天的意象》(2007年)、《静谧的秋日》(2013年)出版发行。
文学评论集《灿烂星空——当代作家评传》2015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zgyt@vip.163.com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Copyright © 中国亚太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624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