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 解决好斜视、远视、近视问题
在文艺评论中,以往存在斜视、远视、近视的问题。一些评论者只关注文坛的热门话题,只关注在文坛艺坛呼风唤雨的大腕作家,为追逐眼球效应而一味跟风。对于本地的作家作品,则认为全国影响不够,评论难以形成轰动效应,或者作品成色不足,缺乏扶持发现和诊断的耐心与细密功夫。文联、作协、出版社、期刊等文艺团体,往往在研讨和宣传本土作品时,热衷于邀请外面的著名评论家来捧场,拼出场人物的级别档次,希望“一炮打响”,对本土评论家多有忽视,对本土评论队伍的扶持和成长形成不良影响。这都是寄望于京沪等地的远视、斜视,对于本土的轻视、漠视。这既失去了自己的生长土壤和资源优势,失去了特色,也因缺少自家人的力量支撑而缺少搞“大动作”的中气和信心。
针对这种现象,四川文艺界狠下功夫,目光拉回,立足本土,竖起建设文艺川军、评论川军的大旗,大力进行队伍建设、梯队培养。开展“发现‘四川文艺新锐批评’”活动,举办全省文艺理论骨干培训班,讨论和发布《建设评论川军,繁荣四川文艺》的“绵阳倡议”等,推动学术交流和交锋。尤其省市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相继成立、换届改选和活动的活跃,大大推动了全省文艺评论全面活跃的新格局。甘孜州联合中国作协举办了“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绵阳市举办诗歌节、设立“李白诗歌奖”,广元市设立“剑门关文学奖”,自贡市召开“盐都文学研讨会”,罗江县举办“罗江诗歌节”,呈现出众头攒动的蓬勃格局。
端正文风 火上浇油与当头棒喝并进
文艺评论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摆脱对于文艺家的依附地位,这既是文艺评论当前存在的“红包病”“表扬家”“软骨症”的自救之方,也是自强之方。
文艺批评不能光去傍大树、大款,也要发现和扶持中树、小树,甚至于做“诤友”、引领创作。四川文艺界改革完善巴蜀文艺奖评奖制度,省六次文代会以来,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组织了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共三届巴蜀文艺奖评奖,评出获奖作品329件(部)。组织、推荐高质量文艺评论特别是评论具有巴蜀风格、巴蜀特色的文艺门类、文艺作品的文章参与国家级文艺评论奖评选,一批理论评论文章获得国家级奖项。巴金文学院与《当代文坛》编辑部联合召开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创作研究对接会,组织出版“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评论专号”,为一批中青年新锐的成长培土捉虫。另一方面,四川文艺界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更高的自我要求,力邀理论批评界行家里手,对四川文艺发展进行专题研讨,对存在的问题切脉会诊。《当代文坛》召集的“四川当代文学创作笔谈”中,既有向荣、陈思广、段从学等对于“摆平地方性叙事与超越性的审美关系”“沉心聚神锻炼精品”“底气、地气和大气”的谆谆告诫,也有唐小林“批评寂寞的时候,文学也寂寞”的辛辣批评等。
凝智聚力 象牙塔与专业团体结合共同走进创作现场
成都高校数量居于全国前列,有大量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也有蓬勃的新生代力量,四川文艺批评努力引导高校智力优势与各文艺团体结合,团结形成文艺批评的生力军。四川大学创办《阿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创办《大西南文学论坛》等学术集刊,打造“文学川军”“文学藏区”“大西南区域文化与文学”“大西南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等有较强影响力的文艺研究与评论专栏,搭建起学理研究与时评双头并进的文艺评论新平台。四川大学举办多届“阿来研究与藏区文学研讨会”,四川师范大学举办首届“大西南文学论坛”“天音杯”原创影视剧本大赛,西南民族大学举办首届“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等国际与全国性学术会议。各高校作家进校园、作家访谈、作品专题研讨会、校园文学社团和创作活动蓬勃发展,推动形成诗歌、散文、网络文学创作等居于全国前列的繁盛局面。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