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仲呈祥,省作协主席、作家阿来,省作协党组书记邹瑾等,以及高校学者、四川本土基层作家代表,还有周克芹生前的同事、朋友以及他的家人,齐聚一堂,缅怀这位一生“扎根基层、深入人民”的作家,探讨如何从周克芹学习四川的乡土文学写作。
“许茂”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周克芹,1936年生于四川省简阳县农村。他长期在农村生活,深入观察农村社会变化并用文学作品记录下来,代表作品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等。尤其是197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简阳葫芦坝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用温婉又充满诗意的笔触,反映当时乡村的十年变革,这部作品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和戏剧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李敬泽将周克芹誉为“时代的书记员”,此次研讨会,他专程从北京赶来。在他看来,作为中国乡土文学创作重要人物,周克芹的写作为后来者积累下了宝贵文学经验和重要的精神财富,重温周克芹创作历程和人生经历,能够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构成非常重要的启迪。“他是一个有根的作家,他是知道这个世界上哪些人跟我是有血肉联系、有情感关系的作家。”李敬泽说。
同样,仲呈祥也十分肯定了周克芹在当代文坛的重要意义。他说,自己是抱着“报恩”的心来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对于他来说,周克芹亦师亦友,曾经他每次回到成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拜访周克芹。仲呈祥认为,许茂和四姑娘都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变革中的农村精神。
“周克芹先生深情地注视着现实生活,不掩饰它的伤痕和困苦,也不抛弃它的光彩和欢娱。他追踪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对伟大的农村改革作了史诗性的描绘和概括。他善于把对个人命运的描绘同国家、民族、社会的兴衰联系起来,用对人物心态、命运的网络去勾勒时代风貌。”省作协党组书记邹瑾说,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大悲大愤的痛苦失意的抒写,总是化深沉的痛苦为浅淡的忧愁,“哀而不伤”。对悲痛与喜悦的节制和保持适度的距离,使他的作品充盈着一种温婉的诗意。
现实主义让作品充满生命力
1979年,周克芹调入入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先后担任过《四川文学》主编、省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他没有停下创作的步伐,继续写下了《山月不知心里事》等一系列关注乡村的中短篇小说。
省作协创研室主任、作家马平回忆,1989年底左右,他还在地方一家报社担任记者,通过朋友介绍,专程到成都采访周克芹,在请周克芹题词时,他写下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人民是作家的母亲。”
这句题词,实际上正是他自己创作的真实写照。“周克芹生前自己讲,他很熟悉农村,他坐在家里,闭着眼睛都能想到,国家是什么政策,农村是什么反映,然后睁开眼睛去实地一看,果然是这样。”李敬泽回忆。
在仲呈祥看来,尽管周克芹已逝去多年,但真正扎根在农村、深入在农民中,这样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正是他的系列作品一直还充满着生命力的缘由所在。
作为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如何继续周克芹似的写作,延续四川乡土文学血脉,继续抒写四川乡土,也成为关注的话题。在阿来看来,四川乡土文学写作传统起点非常高的,从李劫人开始,后来的沙汀,再到周克芹,他们的一系列非常优美非常诗意化,却又充满现实感的写作,构成了四川内在的一个小的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精神和地域特色这样一种文学传统。“今天的乡村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变成工业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向着大大小小的城镇转移。”阿来说,缅怀一个故人,也要从这种缅怀中发现一种意义,对我们今天的乡土写作,对我们认识乡土本身有一些启迪,在延续血脉、延续文脉上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