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活动 > 专题与活动 >

出入文殊院—— “都市禅林”文殊院

来源:《出入文殊院》作者:向仕才发布时间:2020-11-26人气:
    文殊院,前临文殊院街,后至万福桥侧,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川西“四大丛林”之一,也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寺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清静幽雅,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几为沧桑纪废兴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相传,当时蜀王杨秀的宠妃,十分崇信当时的“圣尼”信相,并为之修建寺庙,取名为“信相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在由武宗皇帝发起的大规模拆毁佛寺和强迫僧尼还俗的灭佛运动中,国内许多寺庙被毁,信相寺也不例外。不到两年,武宗皇帝驾崩。847年,宣宗皇帝即位,下旨撤除灭佛令,信相寺遂被修复。
 
    五代时期,信相寺一度更名为“妙圆塔院";但到了宋代又改回旧名,称“信相寺”。南宋时有所增建,渐成规模。宋时宗显正觉禅师曾驻锡于此,广播禅法。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十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大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青年禅师慈笃海月,来到荒废已久的信相寺旧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他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修禅法,数年之间,名著四方。
 
    康熙三十年(1691年)某夜,因修持卓异,慈笃禅师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百姓皆觉神异,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益发名声大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于对慈笃禅师的仰慕,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便更名为“文殊院”,其名沿用至今。
 
    听闻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康熙皇帝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禅师进京,但都被委婉谢绝。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及“敕赐空林”御印一方,派专使送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雍正十三年(1735年),受雍正帝派遣,果亲王赴康藏送达赖喇嘛回藏,途经成都,曾亲临文殊院礼佛,并题写墨宝三件赠留文殊院。前有康熙帝钦赐,后有果亲王亲临,加之地方官员、士大夫也鼎力护持,文殊院迎来了鼎盛时期。
 
    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用了八十二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近代,文殊院香火鼎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期间,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都陆续到此讲经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并增植上千株银杏、香樟、梅花、玉兰等花木,又增设了茶座和极有特色的素餐馆“香斋堂”,使之成为人们喜爱的佛事及游览场所。
 
    雕梁画栋势巍峨
 
    文殊院,占地面积二十万余平方米,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现存建筑为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筑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和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鼓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
 
    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围合封闭的院落空间。全院共有房舍约两百间,建筑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
 
    走近寺前,古朴厚重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的山门,使文殊院显得肃穆庄严。山门对面的照壁上,镌刻着“文殊院”三字,以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的联幅,相传出自慈笃禅师的手笔。
 
    第一进殿为天王殿,即是文殊院的山门。天王殿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殿高八点三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慈笃禅师开始建造。道光元年(1821年)本圆和尚改建时,加石柱十二根,殿中央供奉道光九年(1829年)铜铸弥勒佛坐像一尊,高一点七米。龛上悬黑底金书“兜率陀天”大匾,乃清朝巴蜀书法家张怀泗所书。据传,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化身,龛内供奉的弥勒像,系唐末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地区布袋和尚形象。
 
    弥勒龛后面,供奉两米高铜铸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龛上悬“极乐世界”黑底金书大匾。阿弥陀佛佛龛两侧,附彩塑伽蓝菩萨造像,均为佛教护法神。天王殿前山门外左右“八”字场中嵌石刻镂空蟠龙,山门外悬道光十年(1830年)卞永武书写的“古信相寺”红底金书横额,以示寺历。天王殿殿堂左右,还分别供奉彩塑金刚力士像,高二点三米;以及四大天王像,各高三点三米,宏伟庄严。
 
    进门两侧有哼哈二将,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弥勒佛龛两侧楹联云:
 
    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
 
    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
 
    殿柱上有清朝方丈弗文际微所题的楹联:
 
    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
 
    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
 
    第二进殿为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修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共立石柱十根。
 
    殿内供奉铜铸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各高一点五米,铸于道光九年(1829年)。在佛教中,这三大士分别代表慈悲、智慧和行愿。
 
    光绪年间(1871年—1908年),又在左、右两侧增设供奉文昌帝君、关圣帝君二龛。殿后明朗宽敞,明间供道光九年(1829年)铜铸护法神韦驮天将一龛,高两米,作童子相,显示出既慈祥又威武的神态,是佛像雕塑中的精品。
 
    韦驮天将,是护持佛法、驱除邪魔的菩萨。相传当年在铸造此尊韦驮铜像时,因造像难度大,正束手无策之时,突然一位远道而来的挂单僧自告奋勇,妙手天工,才完成这一工程。
 
    大殿门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的手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第三进殿为大雄宝殿,高十点五六米,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大雄宝殿,是佛寺之正殿,是院中庄严肃静的重地。大雄宝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慈笃禅师开始建造,乾隆六年(1741年)重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扩建,又称大殿,是文殊院的重点建筑。前檐明间大门上悬“南无释迦牟尼佛”匾额。
 
    乾隆六年(1741年),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后,殿中供奉铜铸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高二点六四米;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二尊者铜像,高二点一四米,均于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创始人,诞生于今尼泊尔境内蓝毗尼园。释迦牟尼佛一生讲说法理,度化众生,得到佛教徒众的无限尊崇。
 
    殿内石柱十根,殿中承尘,彩绘藻井,下悬“汲引人天”全金大匾,为高起隆所立。高起隆乃清朝作家高鹗之孙。佛座前,还供铜铸三十二臂观音(即大悲观音)坐像一尊,高一点三二米,美轮美奂,精致绝伦。
 
    第四进殿为说法堂,又名“药师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高十二点六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始建,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建。相传,其地基即古信相寺的遗址。前檐明间悬黑底金书“说法堂”匾额。堂中砖砌戒坛,殿内正中壁间镶嵌有康熙皇帝手书“空林”二字及《临米芾<海月诗>》石刻。
 
    说法堂中央,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堂前庭院有八角柱形的“南无尊胜罗陁尼经幢”。堂内还供奉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像等。堂后复供韦驮一龛,泥塑金身,高两米。此殿为本院传戒、讲经说法的场所。
 
    第五进殿为宸经楼,又名“藏经楼”,简称经楼,是储藏佛教典籍之处,高十五点八四米,为单檐悬山式建筑。宸经楼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始建,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整栋建筑,分上下两层,共用大石柱四十八根,前檐明间悬底金字“宸经宝楼”匾额,为蜀中名家张怀泗所书。
 
    宸经楼上为佛典储藏处,下层从中沿东西向,隔断为前后两部,开二门相串通。前半部南向,为大法堂,是过去讲经说法之处。楼下两次间,为东西大客厅,是过去接待上宾之处。后半部北向明间为甘露堂,中设法堂、佛龛。两次间为东西二丈室,为住持及重要执事的住处。楼后院中有古罗汉松一株,枝叶繁茂,堪称古木珍品。前檐东山场卷门外嵌立清果亲王允礼书石刻碑一块,称“文殊院诗偈碑”。
 
    宸经楼中,储藏有各个时期的重要佛教典籍。这些典籍,被佛教徒众奉为法宝。佛教认为,通过对三藏典籍的研习,可以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宸经楼中还珍藏有不少名人墨宝,除康熙皇帝御赐的“空林”墨迹和临书《海月》条幅外,还珍藏着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何绍基、郑板桥、于右任、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墨宝。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在寺内中轴线最后修建文殊阁,高三层,总面积达四千余平方米,是继文殊院初创、中兴之后的又一大型主体建筑,造型精美,气势雄伟。
 
    文殊阁,屹立于文殊院中轴线上,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多功能的文殊阁,无论在佛教弟子朝礼与学修上,还是在佛教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上,都将为现代僧团拓展出新的领域。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两百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
 
    此外,寺内还建有禅堂、祖堂、钟鼓楼、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其中,禅堂又名大沏堂,为僧众参禅悟道的场所,是一座位于西廊房后的独立四合院。巷口悬黑底金书“禅堂”匾额。
 
    禅堂面广五间,堂内供奉达摩祖师坐像一龛,高约一米,两侧设禅床,以备禅坐。乾隆六年(1741年),丈伯和尚创建禅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本圆和尚任内扩建,加树硖砫二根;同治十年(1872年),乘三和尚又主持重修,至今建筑风格保存完好。如今,文殊院僧众仍然在这里定期举行禅修活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宽霖老和尚发愿建造了千佛和平塔,共十一层,雕刻有千尊佛像,蔚为壮观。1989年,文殊院在塔的东、西、北三面新建碑廊,内为清朝以来皇室、官宦、名人赠寄文殊院的题咏,以及本院历代高僧的墨迹藏品,汇集摹刻成二十七通石碑,保留原作风貌,以供世人观览。
 
    放生池、东西花园也让寺院里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仅是修行者的圣地,也成为寺院周围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珍器圣物皆荟萃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三百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等工艺精湛的佛像两百余尊,造型手法十分丰富。
 
    以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朝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佛陀舍利、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等佛教文物。
 
    天王殿前,两相对峙是三层檐的钟楼、鼓楼。钟楼里悬有四千五百多千克的铜铸大钟一口,钟楼楹联为: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鼓楼楹联云:
 
    妙音能除三世苦;
 
    威震远彻九霄云。
 
    三大士殿所供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造像反映了清朝高超的雕铸水平。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铸成,工艺精细,相貌端庄,头盔、铠甲、战靴、铁杵、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素有“空林二圣”之称的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是文殊院最为珍贵的圣物,都供奉在宸经楼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为重庆酉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管理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一粒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这粒佛舍利一直藏于寺内密龛中,近年来才建舍利塔,供大众瞻礼。
 
    宸经楼供奉的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胜缘,成都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在文殊院。
 
    空林八观有声名
 
    距今九十多年前,文殊院第十五代方丈禅盒方堃(?年—1938年),在整理寺中丰富多彩的文物时,择其精华,将当时其中最为珍贵的八类文物冠以“空林八观”的称号。这“八观”分别是天题瞻榜、缅玉敷龛、群窟涌光、双杉表瑞、田衣绚彩、舌华涵宝、发绣披珍、宰睹晖金。
 
    第一观即“天题瞻榜”。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崇信佛教的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空林”二字楷书横幅,并将其临米芾行书绢本条幅(内容为苏东坡《哭海月》诗)及御书《金刚经》《药师经》,派了两个钦差大臣送到文殊院。
 
    三百年后,御书《药师经》早已佚失,《金刚经》也仅存复制品在寺内。至于“空林”二字横额及临米芾行书条幅,则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文殊院第六代方丈铁峰达慧重建法堂时,将它们刻勒于石,成为一横一竖两块石碑,嵌在后壁正中。
 
    “空林”横额及米字条幅,原件尚存,弥足珍贵!这两个字也曾制成匾额,挂在祖堂上。因而,文殊院又叫“空林堂”。“空林”意谓空宗的丛林。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但都有空宗和有宗。大乘第一代祖师,就是文殊菩萨。
 
    第二观为“缅玉敷龛”。“缅玉敷龛”原指大雄宝殿左侧的玉佛,系1923年4月文殊院性麟和尚从缅甸请回,如今也将右侧1938年由文殊院登云和尚从缅甸大金塔请回的玉佛包括在内。
 
    第三观是“双杉表瑞”。在大雄宝殿和说法堂之间空坝上所立多边形石刻“南无尊胜陀罗尼经幢”两旁,有两株古杉树,各高十五米。清朝初年,文殊院开山祖师慈笃海月就结茅于这两株古杉之间,开始了他重兴文殊院的艰难历程。
 
    遗憾的是,这两株古杉已于1963年双双枯死。后来,在原址重植两株杉树,如今已亭亭如盖了。
 
    第四观为“群窟涌光”。文殊院收藏石刻释迦文佛群像一龛,为梁代普通四年(523年)时康胜所造,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1922年秋季,由文殊院第十五代住持禅安和尚,从成都市西郊报国寺(今为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废址中发掘出土,几经周折,始供奉于文殊院。报国寺,梁代称万佛寺,唐朝改名为净众寺,明清两代均称报国寺,慈笃海月曾在该寺为僧。
 
    群像正面中央雕刻释迦立像,背面雕刻经变故事《维摩示疾图》,全龛共计人像六十个,艺术价值极高,是四川石刻艺术的重要成就,为国家特级文物。1950年后,该龛移交四川省博物院。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曾出版《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图集,评论道:“万佛寺这批造像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当时四川石刻艺术的成就,而且还填补了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南朝佛教艺术雕刻史的空白。”
 
    第五观是“田衣绚彩”。“田衣绚彩”,又称田妃袈裟。相传明末崇桢皇帝宠幸的田妃绣成千佛袈裟,以红缎缝合,上面共有彩绣佛像二百四十八尊,又以宁绸衬托。它原藏于四川省仪陇县西寺,因传说田妃系仪陇人。在1924年左右,田颂尧上将(1888年—1975年)将其捐赠给文殊院,转藏于院内宸经楼。
 
    第六观为“舌华涵宝”。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至同治七年(1868年),文殊院四位僧人发愿,刺破舌头,取血濡朱,长期书写成了一百零五卷佛经,共四部。依先后顺序为:
 
    第一部,乾隆年间,绍基和尚血书《华严经》八十一卷;
 
    第二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某僧血书《法华经》七卷;
 
    第三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开明和尚血书《楞严经》十卷;
 
    第四部,同治七年(1868年),先崇和尚血书《法华经》七卷。
 
    第七观为“发绣披珍”。清朝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发愿拔取秀发,并以金刀割分后,在白缎上绣成水月观音像,绣像长约一百零四厘米,宽约四十一厘米。
 
    第八观就是“窣堵晖金”。窣堵,即窣堵波,系梵语音译,意即佛塔。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十九日,陕甘总督杨遇春曾孙杨光圻,发愿为父亲祈寿,创作“金刚经塔”。
 
    这幅以书写《金刚经》经文而构成的精美宝塔图,长一百一十厘米,宽约三十六厘米。全篇经文中,“佛”字共有四十九个,“塔”字则只有一个。作者匠心独运,以全文组成七级浮屠之状,循环成诵如回文,且将唯一一个“塔”字冠于塔顶。各级正中辟门之上,各提头书三个较大的“佛”字,即每级共有七个“佛”字,恰恰为四十九个“佛”字之数。其余经文一律以四毫米大的细书缮成,笔法细密匀直,设计巧妙,制作精致。
 
    文殊院第十代方丈德风定成(1907年—1919年在位)阅后,不禁提笔赞叹:“如见孝子之心!”
 
    弘法传道扬新韵
 
    近年来,文殊院在现任方丈宗性法师的带领下,着手对寺院的进行全面维修、改造,秉承佛教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确立教育和弘法两大工作目标。复办空林佛教学院,增设空林佛教图书馆,兴办空林讲堂,创办《空林佛教》杂志和空林人生佛教网,为佛教思想的普及和推广,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成都文殊院空林佛学院,成立于民国年间,由时任方丈禅安老和尚所创建。1930年,曾邀太虚大师来院演讲开示,后因各种原因多次停办。2002年,经现任方丈宗性法师发起复办至今。佛学院严格实施“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的教学体系,旨在培养爱国爱教、学修并重的合格僧才,分设预科、本科、研究班三级教育。目前,空林佛学院与四川大学联合办学,为人间佛教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而不懈探索。
 
    空林佛教图书馆,以收藏佛教经籍为主,兼及文史哲书刊。殿堂式仿古建筑,黑窗红柱,彩绘佛像,庄严典雅,清净舒适。自2000年筹建以来,图书馆与时俱进,积极更新管理方式,采用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馆网络化和自动化。
 
    21世纪初,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佛教传播需要,并整合有利资源加以合理利用,文殊院成立了弘法利生部,下设香光念佛组、青年佛学会、慈善功德会、义工护法队,以及“空林人生佛教”杂志社等组织,目的是探索发现佛教信仰事业继承与弘扬的方法和途径。

zgyt@vip.163.com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Copyright © 中国亚太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624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