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活动 > 专题与活动 >

医路漫漫

来源:四川文学网作者:木然发布时间:2020-05-21人气:
    从医已十多年,虽算不得一个很老的医生,但却也是不短的时间了。
 
    学医是我自小的心愿,身在农村,体弱多病,最常见到的就是医生。每次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妈妈都会背着我,去到十多里外的镇上,找一个姓张的医生。他是一个高瘦且精神的中年人,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包里揣着听诊器,和蔼且让人信赖。他医术高明,也富有同情心,很替我们这些农村来的病人着想,常常开的药都是便宜有效的。大家都很相信他,有问题都愿意找他看,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且每每都有不错的效果。所以他是镇里面最忙的医生,虽然忙,却总是轻言细语、态度和蔼,并不常常发火和不耐烦,有时语气也重一点,确都是因为病人的不听话和缺乏自律的散漫。
 
    现在想来,张医生或许并没有儿时想象中那么博学和高明,他既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教授,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然而,因为他的仁心仁术,在每一次给我看病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把对医学的喜爱埋进了我的心里。
 
    高考之后,我如愿地进了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学生,开始了漫漫学医路。一路下来,才渐明白医学远比想象中复杂、枯燥和繁重,并非一开始就学怎么看病,而是有很多基础知识要学,和治病用药隔得很远,及至学了两三年都对看病一无所知。大三之后的见习和实习,我们开始接触到医疗的日常,也了解到真正的医生并非想得那样神气和潇洒。更多的是写病历、记病程、办出院,完成各种的交待和签字,以及每天一大早的集体交班和查房,没有固定的休息和节假日,更不要说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因此,很多同学毕业后就放弃了行医,选择了其他的行业。我也犹豫,但在家人的劝说和内心的坚持下,选择继续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临床医生。
 
    毕业后,我来到资阳,进入医院,成为了一名医生,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资阳地处内陆,条件不好,医疗的情况也是如此。我所在的医院是当地较好的,但总体来说,情况还是不佳,诊疗的能力和水平都很有限。老百姓的健康保健不佳,早期预防做得不好,小毛小病,小痛小恙都挨着,没有意识和条件早预防、诊断和治疗。常常要等到病情严重,情况紧急才到医院。然而往往效果不好,最后常是人财两空。
 
    工作十多年的时间里,这样的情况遇到多少,已经记不清了。但每每遇到都会无比痛心和惋惜。既为生命的逝去而难过,也为自己技术的不足而懊恼。学医多年,到了病房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才知道医学还多稚气,才知道我们前面的路还有多远。医学是不断更新,不停进步,永无止境的。很难说学了多少算多,懂了多少算懂,有了多少经验算丰富。总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总有没见过的病例,和未曾涉足的领域。这让我明白了从医的不易,也使我不断努力和时刻谦卑。
 
    医生的工作是繁重、枯燥和充满挑战的。医院是永远不关门的,没有停一停和歇一歇的说法,人什么时候生病,病什么时候加重,都无法预料。治疗需要多长时间,结果又是怎样,也无从知晓。
 
    因此,医生和护士都是随时待命,一有情况立马处理。而且,不管白班多忙,夜班多累,该办的出院,该写的病程,该做的交代,该查的病房,一个也不能少。年资高的医生可能还有门诊、会诊和二、三线值班。
 
    上班伊始我就颇不适应,一度非常地焦虑和郁闷,常常失眠。睡不着,吃不好,精神很糟,也再一次想到过放弃。后来,在医院老师的鼓励帮助和自己的积极调整下,才慢慢适应了医院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融入了医院,完成了学生到医生的蜕变。也渐渐体会到了医生的价值和乐趣,以及在治病助人、救死扶伤中获得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也越发热爱这份工作和事业了。
 
    医生曾是很受人尊重和崇敬的职业,白衣天使、悬壶济世、妙手回春,都是古往今来人们对医生的颂扬和期望。然而,近年这种关系变得紧张,出现了很多医患矛盾,发生了很多纠纷、冲突,甚至流血事件,对医疗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但患者和医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真正的盟友,有着共同的愿望和目标。病人希望早日康复,医生也希望药到病除,医生的价值都要在患者身上体现。
 
    一个人做医生是相对的、偶然的,很多家庭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才出一个医生,而病人却是代代皆有。医生是人,普普通通的人,会老、会病、会死,都有需要其他医生和护士的时候。就算哪天不在了,不需要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同样需要好的医生、好的护士和好的医疗条件。所以,每个医生也都打心里希望医疗能够越来越好。
 
    回望从医之路,充满了各种迷茫、困惑、焦虑和不安。特别是在面对病人及家属的怀疑、嘲讽、敌视、甚至冲击的时候,面对医护人员的合理的诉求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时候,面对职业发展充满不确定的时候,也曾想到过放弃。然而,终于没有放弃。十多年不断的坚守,我更加敬畏和热爱医学。身在其中,也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善这个行业,让它变得更健康、美好和温暖。
 
    也一直坚信,医疗一定会在某天回到本原,医患关系也会健康友爱,一如从前。
 
    医路漫漫,虽然可能并不平坦。
 
    作者简介:
 
    陶世冰,男,籍贯成都,现居资阳,医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喜爱文学,散文曾发表于《散文诗世界》,希望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内心。

zgyt@vip.163.com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Copyright © 中国亚太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624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