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活动 > 专题与活动 >

梦回桃花源

来源:未知作者:凌子发布时间:2018-07-02人气:
      时至今日,我还未曾从这一场梦境中完全清醒过来。
 

      当我决定前往白朝乡月坝村采风创作一个月时,我便做好了一切准备。我臆想,我会住在村长或村支书家里,他们会将家中最好的房间腾出来让给我住,他们会把家中最干净最漂亮的被子拿给我盖,他们会热情而妥当地安排好我的一日三餐。
 

      当我来到月坝,这个利州区最为偏远落后的小村庄时,我的想象空间瞬间逆转。
 

      这里正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设计,依托高山湿地,风光宜人的自然条件打造家庭式旅游接待中心,形成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链。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房屋正在进行风貌重塑,有的房屋还在进行主体施工。从白朝乡通往月坝全长18公里的四级旅游线公路,也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整个村庄散发着凌乱的热烈。
 

      河面上的吊桥还未褪去新色,小河里的流水清澈丰盈。吊桥的那头是通往村支书家的小路,一条用建筑砖块铺就的红色曲线顺着田埂的边沿蜿蜒而上。地里的玉米已冒出了粉红色的须臾,像极了婴儿头上的发髻。穿过玉米地,拾上几级台阶便到了书记家中。
 

      走进院子,抬眼一看,眼前的一切颠覆了我记忆中的农村。
 

      名为“悦来客栈”的一楼一底小洋楼矗立在半山腰上。木质的门窗,柔和温暖。时尚典雅的装修风格不但保留了南方农村独有的元素,还融合了北方的华丽与高贵,长廊里摆放的藤编茶椅很容易勾起怀旧感。爬上二楼,只见六根笔直的原木柱子将深远的长廊连接起来,木质地板散发着微黄的光亮。我拖着颀长的身影进入房间,标准的宾馆客房,雪白的被子,柔软的床垫,电视、网络全配套,洗漱用品一应俱全。这是白朝乡党委政府为月坝村村民打造的第一批家庭式旅游接待示范户,目前正在试运行中。
 

      这里已有两个长住的客人,一个监理工程师,住了快半年了,一个砖厂老板,住了也有两三个月,我们三个加上他们家8口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每天早上,小雪便在楼下大声呼唤:“吃饭了!”随后我便听见下楼的踢踏声,孩子们奔跑声,大人们的吆喝声在小院此起彼伏,交错迭起。这一声呼唤,唤醒了早已被时光埋葬的记忆。记得儿时,母亲也是用这样的呼唤,一次次将在外疯玩的我唤回到她的身边。上中学后,吃饭的呼唤变成了下课的铃声。后来,吃饭变成了下班时间。再后来,吃饭便成了一种习惯,以至于我几乎丧失了对食物的渴望和期盼,忘记了获取食物的那份开心和满足。这一声呼唤,重新唤起了我对食物的欲望与垂涎。
 

      用完早餐,大家便各忙各的事情。两个老总到工地去开始一天的工作,书记到村办公室去处理村里的大小事务,爷爷奶奶扛着锄头,背上背篓下地去了。书记的妻子和妹妹小雪在家为客人准备中午饭,因为悦来客栈每天中午都会有两到三桌吃饭的客人,姐妹俩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三个孩子则拿出课本,背书的背书,写字的写字,互不干扰。而我则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可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不得不停下敲动键盘的手指,起身将目光移至孩子们的身上。读小学二年级的二蛋见我站在他的身边,仰着小脑袋望着我说:“姨,您帮我看着,我把这本唐诗背完。”我拿过书,疑惑地看着二蛋,开始报诗歌标题,二蛋真得将那本唐诗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说来挺惭愧,这么多年,我还从未认真地阅读过一本唐诗。那个上午,因为二蛋,我很认真地读完了一本唐诗。
 

      中午,下地的俩老人背着满满一背篓青菜瓜果、带着满身的泥土回家了,两个老总陆续从工地赶回,书记也匆忙到家,孩子们收拾好课本,在院里欢跳,大家都在等待小雪的呼唤。当熟悉的呼唤声再次响起,孩子们便飞快地奔向餐厅,我们紧随其后。桌子上饭菜已经摆好,一大家子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有说有笑地谈论着今天的逸闻趣事,孩子们功课可好,工程进展怎样……欢乐温馨,其乐融融。在后来的每一天,小雪的呼唤,成为我最温暖的等待。即便是我外出采访,小雪也会发一个暖暖的微信“马姐,回来吃饭啵?”
 

      后来我才陆续知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大家庭。
 

      小雪的父亲在她8岁那年因病离世,母亲改嫁到同样丧偶的谢大哥家。可小雪始终不愿意跟随母亲和妹妹到谢家与谢家人一起生活,便一个人留在老家叔叔家,一待就是两年多。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总以为继父是狼外婆,所以不愿意与继父一起生活,便在老家的几个姑叔家轮流住。那时小雪刚上小学二年级,她们村的小学距离叔姑家很远,要翻越好几座大山,步行几十公里才能到学校,所以只能选择住校。每周五一放学,她与几个同村的小伙伴便一路小跑往家赶,即便是这样,他们还要打着手电走一到两个小时的夜路才能顺利到家。冬天,小路上堆积的雪足足有两尺多厚,厚厚积雪淹没过了膝盖。小伙伴们不但要翻越雪山,还要克服黑夜带给他们的胆怯和恐惧。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学校的寝室还漏雨,每到雨季,她都要在被子上铺一层油布来遮挡从屋顶漏下的雨水。妈妈每次去接她,她都躲着不见,妈妈甚至以为是亲戚们在教唆她,以至于妈妈与叔姑们的关系闹得很不愉快。最后,小雪还是在叔姑和妈妈的双重压力下来到了谢家,开始了她新的生活。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谢家一家人亲切和善。上学在自家门口,每天放学回家,谢奶奶总会在锅里给她留下一碗香喷喷的米饭,继父也将她视为己出。继父有两个女儿,大姐已结婚成家,侄儿活泼可爱,二姐是一名小学老师,两个姐姐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妹妹,姐夫吴光成是一个多才多艺、木工手艺远近闻名且通晓民俗礼仪的大能人,哪家有红白喜事必定请姐夫前往支人待客。姐夫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与支持。现在,姐夫是月坝村的支部书记,每天为村里的大小事情奔忙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但深深地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还迷恋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里的老百姓信奉后羿为父嫦娥为母。他们坚信,父母亲在天上看着、护佑着他们。他们勤劳、珍爱土地,所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稻谷的芬芳。他们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所以这里的每一座山都被森林覆盖。他们视水为生命,所以这里的每一滴水都清澄透明,纤尘不染。每年的农历8月15日,他们还会穿上祖先流传下来的服饰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感念天上的父母。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陶渊明用笔为自己勾画了一个桃花源,而我正乐享其中,“芳草鲜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高山湿地,森林美景,无一不让人心旷神怡。小桥流水,薄雾弥漫,恍若仙境。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住在伸手就可以触摸森林的房间,呼吸着新鲜润泽的空气,每天听蝉鸣鸟唱。田间小道,满眼翠绿。飘香的稻谷,淳朴的民风,无一不让我迷恋不舍。在这里,你不用担心如何保管好你的随身物品,因为这里的老百姓都自觉遵守乡规民约,家家户户门不上锁,真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梦不要醒来。在这里,抛却凡尘往事,静下心来,背一本唐诗,续一段文字……

      作者简介:
      凌子,当代青年作家。本名马晓蓉,广元利州人。鲁迅文学院第五届西南片区青年作家班学员。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蜀道重镇看宝轮》,散文作品集《一路风景》。作品曾获第二届“广元文学奖”优秀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元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利州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zgyt@vip.163.com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Copyright © 中国亚太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624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