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活动 > 专题与活动 >

玉面冰魂隐者静

来源:未知作者:卿 思发布时间:2018-07-02人气:
      冬寒咏梅是古来文人的习俗,不知从何时起我也爱上附庸这份风雅。然而我年少时,竟还曾鄙夷这样的行为矫情。大概那时浅薄,缺乏人生阅历吧。成年后,有了际遇沉浮,再看梅,某日突然就体会到了那些贤者爱梅的心境。而我除了爱那凌寒傲霜的风骨,还爱那清雅至静的气韵。这气韵,尤其适合安放人生跌宕后的心绪。
 

      冬至以后、大寒之前的梅,香味最醇厚,适于放在案边,闻香弄丝弦。但今年梅价上涨,赏花已有些奢侈。一个阴冷的午后,我从外间回公寓。楼下门厅外,正有一丛梅,近两人高,长势有些夸张。骨朵全绽,像招摇的舞会明星裙裾大摆;色泽晦暗,似乎宿醉后的名媛脸上未卸的残妆,骄矜傲慢全无内涵。且并无香。
 

      我驻足良久,这就是我一直喜爱的风骨吗?我印象中的梅,即便恣肆盛放,也是如钧窑般的精雕细琢,如小雀般的喳闹可爱,如春风般的沁人心田。我很失望,宽慰自己,没买是对的,原来今年的梅并不好。
 

      正准备上楼,忽闻缕缕暗香。循味而去,踏过草坪上的石板路,转过一栋楼角,来到一僻静少人处,忽然撞见一树明亮的嫩黄,与门厅处的晦暗大异其趣。一株玉玲珑躲在车库穹顶背后,倚着挑高的楼柱,不声不响地含幽取静,不张不驰地凝香绽放。这才是真正的她——不向人间多绮弄,独照幽潭且自言。
 

      一阵风过,更添墙角的冷寂,却似乎奏响了凛冬的乐章,依稀像是高雅的《天鹅湖》。伞裙或开或合的舞者,踮着脚尖,腾挪在枝丫虬结处轻歌曼舞。那舞裙应是采撷最刺骨的寒风织就,否则何以如此玲珑剔透、薄如羽翼?领舞者,立在舞台正中,花蕊盛放得恰到好处,既不张扬也不含蓄,高贵的风姿中内敛着春雨秋露。伴舞的小童,一圈圈地羞涩含苞,栉风沐雨,期待聚光灯打向自己的那一刻。
 

      铅云低垂,冷香幽幽,那一瞬天清地静,世间似乎只剩我一人,欣赏她们的舞姿。

      不是疏影不偎暖,苍茫云天有洁尘。
 

      不是所有的美,都需要热烈的追捧;不是所有的风景,都需要多数人的观赏。我突然觉得离林逋更近了些,那些西湖边的孤山岁月,那些梅鹤相伴的清寂时光,当是人间至味。至美的静谧,是心境的平和,是面对纷纭人世不随波逐流的自持。
 

      相较起来,我动辄隐居的时光,却因屡屡禁不住外界诱惑而变得乏善可陈。为追寻理想而隐居创作,却又耐不住生活的贫瘠,一再出而谋职。出则悔,又蛰伏。终究既没谱出梅下潇湘,亦未踩得人间浪潮。
 

      有寒潭、墙角、石畔,才最适合冷蕊清客。热闹的人来人往处,只会将那圣洁沾染上尘世烟火。
 

      我是心有贪念的。
 

      有花堪折直须折,不如就折一枝梅去。我终究只是一个俗人罢了,妻梅饲鹤也许只是个传说。踏进草丛,蕊气侵衣,倒非断客肠,而是费思量。进退只在一念间。
 

      何年人间鹅黄衫,记取玉面淡淡香。
 

      “喀嚓”脚下有轻响,埋首却见草丛里有一枝梅,尺长,枝上仅有三五骨朵,竟是新折痕。料来在我之前不久,曾有一位纠结僧,攀了梅,又扔下。既如此,正成全了我爱梅又不忍侵害的心意。
 

      盛得玉露千万颗,今朝为伊涤纤足。
 

      梅瓶置于案几,傍邻七弦。日日操缦,总忍不住分心去瞧,究竟何时才会花开。三日已过,她仍是苞蔓紧蹙。难道这枝插不活了?我心中遗憾,弹了《梅花三弄》的片段,以为凭吊。
又过了一日,寒风骤紧。晨间,室温趋近零度。清粥在锅里沸腾,我趁机抚琴一把。拨弦的间隙,竟仿佛瞧见花骨朵比昨日微微胀大了一圈,就像几颗饱满的夜明珠坠在枝丫。我心中有疑,难道前两日她们没有动静,竟是因为嫌屋里太暖吗?我不敢瞧得太真切,怕是幻觉。
晚间工作老无法专注,总觉得幽暗厅中,有几只闪着莹莹微光的猫眼在瞧我。眼神投过去,它们又收起眸光,带着奢侈品般的傲慢,冷冷地用暗香抗拒空旷,像用光辉抵挡夜色深沉的星盏。我觉得蛮有意思。夜里,做了个梦,梦见江海倒悬于天,天海中亮着萤火,不知是游轮的光亮还是星辰的光芒。搜遍了周公解梦,都没有关于这则梦的解析。
 

      我跟一位好琴的老者聊起近来的心路历程。老者说,儒道佛指导了他的一生,年轻时用儒家修齐治平,中年时不管境遇亨通还是不济都用道家养性处世,年老时想的尽是人生终极问题,只有佛家最能释怀。
 

      临了,老者颇有兴致地给我弹唱了一曲《卧龙吟》: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这本是我也会的琴曲,久已习之,只是从前未解其中深意。于是调弦校音,循着《卧龙吟》的曲调吟猱淖注。
 

      琴音起承转合,无意间瞥见有两梅朵,微微绽放,不事张扬。那一瞬,满室空灵,有如大雪悄落般静谧。原来,大音希声,大美至静!
 

zgyt@vip.163.com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Copyright © 中国亚太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624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68号